东山县位于福建南端,由33个岛屿组成(数据与今不符,本号注),别称“蝶岛”。明洪武二十年(1387),江夏侯周德兴备海防倭,在东山筑城垣,建水寨,置铜山守御千户所。因地连五都之铜砵,故易名铜山,属漳浦县六都五图。明万历四十一年纂修《漳州府志》载:“逶南为铜山所,亦名东山,连五都之铜坑、铜钵。”康熙《漳浦县志》载:铜山“在县南一百五十里。本名东山,以其地连五都之铜坑、铜钵,遂易今名”。故城、寨、所皆用铜山,通称之为铜山城、铜山水寨、铜山守御千户所。《铜山所志》云:“铜山者,明防倭之水寨也,环海为区,屹立于五都之东,始称‘东山’。”“唐开元二十九年(741),撤怀恩县,建漳浦县,东山归属漳浦县。明洪武二十年(1387),东山置铜山守御千户所。明嘉靖九年(1530),建诏安县时,划东山之五都归之。清雍正十三年(1735),漳浦县所属铜山守御千户所辖境也归诏安县,东山结束两属历史。清宣统二年(1910),东山岛为诏安县自治区,分上区(今铜陵镇境)、中区(今康美、西埔、樟塘、前楼、杏陈等镇辖地)、下区(今陈城镇境)。1916年置东山县。
现属漳州市,东山县现辖6镇1乡,60个行政村。铜陵镇辖11个居民小区、1个行政村,其中有铜亭街居委会、铜兴村。(本段数据与今不符,本号注)
据《东山县志》所载,南宋祥兴二年(1279),元兵追捕流亡皇帝宋少帝而南下攻至东山,许多东山人因此避战乱逃往澎湖定居。明廷在澎湖设澎湖游兵,其中有许多东山籍官兵随铜山水寨官兵进驻澎湖。据“澎湖武圣殿碑记”所载,明万历二十年(1592)铜山水师就奉命进兵澎湖救援,在文澳筑城抗倭。据族谱记载,明万历年间,东山县宅山村朱姓第八世朱信妲、十一世朱瑞麟移居台澎。据《前何村何氏族谱》记载,明末,何氏九世何仕达、十世何文懿迁居台湾。据《康美林氏族谱》记载,明清时,康美林姓移居台湾的有八世林角等,十世林缘、十二世林荇等、十三世林源、十四世林养等共30多人。明末清初,明郑将东山作为军事据点,铜山有500多名青壮年随军,许多人移居台湾。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从铜山出征明郑政权,统一台湾。许多铜山籍将士随军前往台湾,并留居台湾。清代,戍守澎湖的班兵铜山营官兵中有许多留居澎湖。
历史上移居台湾的铜陵人主要分布在澎湖、高雄盐埕埔即今盐埕区、淡水、台北板桥。其中,祖籍东山县康美村人主要分布在基隆、嘉义,在嘉义有 100 多户;前何村人在基隆已有4000多户2万多人,主要分布在台南、高雄、台北;留田村人主要分布在屏东县林投巷,现有100多户;铜钵村人主要分部在澎湖、台北。1950年,又有4000多人去台,大部分居住在台北。至1988年,在台湾的东山县籍人员共有10多万人。
现台湾已知的东山县冠籍地名有铜山馆、八尺门等2个2处,分布在澎湖县马公市、基隆市中正区。
新北市瑞芳区有铜山里,与铜山同名,1946年设立。因位于金瓜石地区,地产铜矿,故命名为铜山里。
来源:《台湾涉漳旧地名与聚落开发》第398-410页
编者:涂志伟
出版:厦门大学出版社
时间: 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