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海岛美术异彩纷呈 二维码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海岛美术)之乡—— 海岛美术 异彩纷呈 东山岛书坛画苑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繁花似锦的新景象。拥有书法、国画、水粉画、年画、木刻画等书画,还有黄金漆画、剪瓷贴画、贝雕画等丰富多彩的工艺美术品种。形成全国少见的独具特色的海岛美术。目前,东山县正在积极申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海岛美术)之乡”,并已通过省文化厅上报至国家文化部。 东山的文化艺术渊源悠久。明清时期是民间文化交流、传播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原文化源源传入东山后,与东山的本土文化互相影响、渗透和融合,逐渐形成独具东山艺术特色的传统民间美术品种。 特别是黄道周、蔡玉卿、康瑞、马兆麟等书画大师的艺术影响更是根深蒂固。被清乾隆皇帝御封为“一代完人”的黄道周,为明代末年著名书画家、儒学大师、武英殿大学士,其书法以“遒媚为宗”, 自成一家——“漳浦体”。打破了明末董其昌“秀色”一统书坛的局面,有“可夺王铎之席”,又有“北倪南黄”之说。然而他的绘画艺术无愧也是一座奇峰,如《十八松图》、《兰竹图》、《雁荡山图》等无不展现出他为人生和艺术,自觉追求创新的精神。史载黄道周“诗文敏捷,书画奇古,真草隶书自成一家,山水人物及长松怪石,极其磊落。”正如明地理学家徐霞客评:“至人惟石斋,其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内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黄道周画作现存于国内外博物馆及一些大藏家,其中《群松图》曾为刘海粟收藏。三十年代刘氏为筹款办学而忍痛卖出。郭沫若闻知此事,慨叹不已。 在黄道周的影响下,数百年来,名家辈出,佳作如林,光彩夺目。诸如被誉为“诗书画三绝”的马兆麟先生,为清光绪元年(1875)举人。他的“书法苍坚疏古,如其画然。求书画者户限为穿,且有六千里外走书帛以相属者”。他的画作“壬辰识君于榕荫讲舍,方据案作画,兴酣挥毫,顷刻数纸”。可见书画之精熟。他的国画连续几届获全国(南京)画展一等奖。其山水画作品获巴拿马世界博览会荣誉奖(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后又获南洋各国美术作品联展金质奖。为清末民初颇负盛名的画家学者。马兆麟其高足林嘉、其子马徵祥、马汉忠都是民国时期闽南地区闻名的书画家,其孙马驰,是现在颇有建树的书画家。 出生于康美村一个世代泥瓦匠之家的现代著名画家林少丹(1919--1993),擅人物画、花鸟画,兼作壁画、泥塑。前期为民间艺人,后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喜画钟馗,造型千姿百态,曾出版《钟馗画集》。其笔下的钟馗千姿百态,个性鲜明,威严中透露善良,冷峻中兼有诙谐,使钟馗形象呼之欲出,脍炙人口,被中国美术馆等珍藏。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东山的书法、美术群体,一涌而起。先后成立了“书法家协会”“青年书画协会”等20多个县镇级的协会。创办了“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东山考点”、“东山艺术水平考级培训中心”等各种书法美术培训班数十个。全县有国家级书画家协会会员6名、省市级会员69名、县级会员118名。全国级、省级工艺美术学会会员16人。每年都有老中青书画家在国际、全国、全省大型书画展览中参展获奖,中小学学生参加各级书画展获奖的近千人次,各种个人综合性的书画书法集频频出版。 东山是对台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和艺术创作基地,平均每年有台湾、港、澳、国外的画家到东山写生、举办画展近百人次。岛内的书画家到海外办展进行文化交流的也十分频繁。东山剪瓷贴画和黄金漆画早在清代就传播到台湾乃至东南亚一带国家和地区。现在,东山与台湾、港、澳、新加坡等美术界的艺术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其影响也日渐扩大。 链接: |